纵观中华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从来不缺聪明人,尤其是那些帮助帝王成就一番伟业的谋士,他们更是以智慧赢得了身后之名。
作为历史上聪明人物的代表,诸葛亮和刘伯温绝对是后世知名度最高的两位,两人合起来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称。
如果将两人的智谋分个高下,那么您认为谁更胜一筹,我想很多人会认为是诸葛亮,毕竟《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而其中的诸葛亮又太聪明,正如鲁迅先生曾评说的那样:
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如果抛开罗贯中老先生的刻意神化,诸葛亮也仅仅只是一个普通人,按照他们取得的成就而言,诸葛亮明显不如刘伯温,毕竟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成就了大明王朝,而诸葛亮只是帮助刘备奠定天下的三分之一,而且是三方势力中最小的一块。
不过相比较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成为了军政一把手来说,刘伯温的命运则更显悲催,毕竟在朱元璋开创了大明之后,刘伯温好似成为了一个“弃子”,无论是爵位还是官职,都是处在功臣榜中的中下层。
就拿他的爵位来说,徐达等人尽皆为一等公爵,而刘伯温仅仅只被封为了远低于公爵的伯爵。
至于说刘伯温为何会如此,自然是由于朱元璋的多疑性格,他实在是畏惧刘伯温的智谋,而在江山已定的情况下,刘伯温势必会被朱元璋防备,正所谓: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刘伯温作为一个聪明人,他明白自己的处境,所以在朱元璋面前也不去争这些徒有虚名,可在他临终时却对家人说:九代之后刘家必出奇才重振威风,结果字字应验。
那么刘伯温真的有预见未来的本事吗?
功成名就成为弃子
刘伯温出生在元末乱世,自幼聪颖,喜好学习,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刘伯温想要出人头地自然要走这条路,对普通人来说,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但对于刘伯温来说,这条路则很是容易。
经过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刘伯温考试一路绿灯,在他23岁那年,就一举考中了进士,这也就意味着此时的刘伯温已经进入了仕途,他只需要等待朝廷的任命即可。
或许有不少小伙伴觉得,23岁中进士这也不算年轻,但实际上这绝对是年轻中的战斗机,就拿我们所熟知的范进来说,他中举的时候已经54岁了,这等年纪相当于半截身子都埋进了黄土里,由此亦可知刘伯温的年少有为。
可偏偏那个乱世没有给刘伯温太多的机会,中举之后,整整三年没有被任命为官,后来元廷又给了他一个小官,奈何官场的黑暗让刘伯温彻底对元廷失去了信心。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亲自邀请刘伯温去了南京,并任命他为首席谋臣,此后八年,刘伯温一直参与军机,替朱元璋谋划全局,无论是对付陈友谅还是张士诚,亦或者对付元顺帝,这一路上,都有刘伯温的功劳。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刘伯温始终没能当上他心仪已久的丞相一职,反而逐渐被排挤出了权力的核心层,刘伯温的失落感可想而知,但更让他接受不了的是,在李善长之后,朱元璋竟然将丞相之位给了那个能力平平的胡惟庸。
其实这倒也不能全怪朱元璋不用他,而是朱元璋在下一盘大棋,要的就是丞相得会犯错,刘伯温多聪明,他肯定不会犯,这就让朱元璋无法完成他裁撤丞相的这盘棋,所以,刘伯温成为弃子,早已经是板上钉钉。
告诫子孙远离政治
在古代,血脉是很重要的东西,如果生在皇家那一辈子便有了衣食无忧的保证。
虽然刘伯温没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但是家庭环境绝对要比一般的人好很多,而作为刘伯温的儿子自然也无需为糊口而忧心忡忡。
刘伯温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刘链和次子刘璟,他们在刘伯温的光环照射下走入仕途自然要比普通人更加容易,尤其是刘伯温的伯爵是可以世袭的,即便刘链什么都不做,在刘伯温去世后,他依然是诚意伯。
对于两个儿子的将来,刘伯温一直很担忧,他自知在自己百年之后,两个儿子势必无法在朝中立足,毕竟胡惟庸对刘伯温那是恨得牙根都疼。
胡惟庸和刘伯温的矛盾由来已久,在李善长辞官归家之后,朱元璋曾问过刘伯温对下一任丞相改选何人,并一连串说出了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等人。
可是刘伯温却对朱元璋说,这些人都不是当丞相的合适人选,尤其是胡惟庸,很可能将大明这驾马车给掀翻。
这话后来传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他自然对刘伯温恨之入骨,只是刘伯温没有想到朱元璋还是将丞相给了胡惟庸,这就让刘伯温不好过了。
在刘伯温病重的时候,朱元璋还特意让胡惟庸带药前去探望,结果刘伯温越喝身体越差,最后直接一命呜呼。
刘伯温临终前曾告诫两位儿子要远离政治以自保,甚至还说,在九世之后刘家必出奇才来重振威风。
九代之后必出奇才
在权力和财富面前,很少有人真的能将这些身外之物看淡,刘链和刘璟两人也不例外,他们没有遵从父亲临终的嘱托,依然在朝中做官,只是他们不知道胡惟庸早已经想着要除掉他们了。
大明洪武十年,此时刘伯温已经去世了四年,而胡惟庸终于抓住了刘链的小辫子,被迫堕井而死。
刘璟倒没有被胡惟庸抓住把柄,但后来却因为得罪了明成祖朱棣,而被捕入狱,后来被迫自尽身亡。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尽皆死于非命,着实令人很无奈,刘家得以世袭的诚意伯,后来被刘链的儿子刘廌世袭,他因此被称之为第二代诚意伯。
可是好景不长,刘廌便因罪被夺了爵位,这也就是说可以永远世袭的诚意伯,仅仅只传到了第二代。
但好在虽然爵位被剥夺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被灭族,反而得以被一直传承,甚至到了明朝灭亡之后,刘家依然还在延续着血脉,当然这是后话了。
刘家到了九代时,果真出了一位奇才,此人是刘伯温的八世孙刘瑜,在明孝宗时被授予州卫指挥使,明世宗时因功倍加官进爵,而刘伯温的诚意伯也得以被他承继,因此他成为了第三代诚意伯,刘家也重振了威风,刘伯温的话也得以字字应验。
但是如果我们深思这件事,就会觉得太过玄虚,或许刘伯温根本预料不到未来之事,只是想以此劝诫子孙远离政治,结果却歪打正着了,只是真相早已经成为了一团迷雾,那么您认为刘伯温是信口胡说还是真能预见未来?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飞鱼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