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易健-DIV文创魔方 www.tyj.ltd
     
天气与日历
搜索
158-5891-7908
快捷导航

[历史功勋] 刘基的历史功勋

[复制链接]
tyj168 发表于 2024-3-18 08: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魔方传达浙江之美 “DIY文创魔方” 天易健免责声明
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18257988851微信同号 将及时删除https://www.tyj.ltd
 

从刘基家族的历史变迁看我国的农业文明史

——兼议刘基在我国科学史及饮食文化史上的地位

趙永峰
(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刘基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9)
摘要:本文从反思“工业文明”所酿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入手,通过对刘基家族从两宋至明初迁徙史的简要回顾与梳理,得出结论,刘基家族陕西支系600年来耕读传家,浓缩了我国(北方)自两宋以来的农业文明的精华,即刘基家族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我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刘基家族的生生不息也就意味着华夏文明,特别是农业文明的薪火相传,代代相继。
同时阐明,《多能鄙事》奠定了刘基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科学家,指出刘基的历史贡献,不在于“佐朱明,建帝业”,而是“蒙元蹄下,拯救文明”
进而强调,刘基编撰的《多能鄙事》应该继《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之后,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而刘基在《郁离子》中所阐述的“天人观”奠定了刘基人类第一位生态学家的地位。
关键词:农业文明刘基《多能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汉家食医

Viewing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from 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of Liu Ji family

——On the position of Liu Ji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Diet Culture in China

Zhao Yongfeng

(Liu Ji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Shaanxi Institute of Cultural Industr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flection on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caused by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review and comb of the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Liu Ji family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Liu Ji family's family in Shaanxi has been studying and cultivating for 600 years, which has condensed the ess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at is, the history of the Liu Ji family. The vicissitudes hav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ndless life of the Liu Ji family means tha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has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clarified that Liu Ji's position in China's history was laid down by "multi-energy despicable matter". He pointed out that Liu Ji'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was not "Zuo Zhu Ming, build emperor's industry", but "save civilization under the feet of Mongol and Yuan Yuan".
Furthermore, it was emphasized that Liu Ji's compilation of "Duopeng despicable" should be selected as the UN's "World memory list" after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and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Liu Ji's view of heaven and man established Liu Ji's position as the first ecologis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Liu Ji; "Duopeng despicable matt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orld memory list"; "stealing of Heaven and Earth"

中华文明亭亭玉立于历史深处,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们。它所凝结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的我国5000年的农业文明,展开的是“清明上河图”般的历史画卷……

有汉以来,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华夏文明迈开了开放、包容、自信、进取的步伐。透过丝绸之路的漫漫黄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东西方文明水乳交融下的汉唐盛世:万国来朝,凤凰来仪……而“敏智仁勇”的声声驼铃,今天依然共鸣着“一带一路”的时代强音,召唤着华夏儿女开创新的辉煌,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有宋一代,继往开来、乘风破浪的海上丝绸之路,抒发的是华夏文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万丈豪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领世界科技潮流之先五、六百年的中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的中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
纵观人类的文明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相继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构成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三大柱石。然而在这三大文明中,我泱泱中华唯一能够引领风骚的,就是她5000年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及信息文明则起源并发展于欧美,当下风头正劲,引领着人类文明迈入智能时代,似乎盖过了农业文明的熠熠光辉……然而自工业文明发轫以来,特别是所谓的“绿色革命”及其升级版——“转基因革命”在全球推广以来,粮食危机非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态环境反而遭到了空前的破坏,酿成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是此起彼伏,触目惊心,把人类推到了毁灭的边缘——

081224h56lcu6jae66k3qc.png

食品安全简史示意图
历史好像和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短短十余年时间,科技的“进步”就把我们送回到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当我们心安理得地消费着“化肥、农药、除草剂”成长而来的化学农产品时,当我们不知不觉地享受着“抗生素、瘦肉精”喂出的肉类产品时,当我们悠哉悠哉美滋滋地品尝着“味精、鸡精”等化学调味剂、添加剂烹饪的美味佳肴时,当我们迷失于转基因食品“科技进步”的美丽谎言——沦为转基因食品毒性实验的小白鼠时,我们可曾想过,我们饱食终日的不是食品,而是毒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钟南山院士早在2004年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危言耸听!
而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的农业文明史,其最辉煌的时期则在两宋,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证——
画作所描绘的是节庆之日
汴河附近的乡野风光
……
这幅画作所象征的意义
是它记录着也追忆着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
有这一段
被大家公认是天堂的时期
……
画家们眼中的汴京是诗意的
是富有政治意向的
是消失的梦中首都
是象征着宇宙和谐以及社会团结
汴京就像活着的回忆
一个可能滋养着未来的乌托邦
但却是已经结束的黄金时期
这是一个卷起来
关在宝盒里的世界
——摘自科教纪录片《话画·清明上河图》解说词。
这个“活着的记忆、可能滋养着未来的乌托邦、已经结束的黄金时期、卷起来关在宝盒里的世界”,诚如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所宣称的那样,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然而,从“靖康之变”到“崖山之战”,“黄金时代”渐次淹没于历史的刀光血影之中……
公元前1046年,华夏文明迎来了一个英杰辈出、色彩斑斓的伟大时代,这个涂刷了华夏文明底色的伟大时代就是起源于陕西的——周,它继夏商之往,开汉唐之来,所架构的东方哲学体系,今天依然滋培着华夏儿女,依然闪耀着熠熠的智慧光辉!
秦汉以降,天下一统,四海归心,地理及文化意义上的中国隐然成型——秦确立了地理意义上的中国,汉确立了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汉民族亦自此肇始……五胡乱华的血雨腥风,五代十国刀光剑影,宋辽金元的金戈铁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悲歌中,我们感受到的,分明是华夏文明一次次的凤凰涅槃,一次次的浴火重生,少数民族一次次的入主中原,一次次的给华夏文明注入新的血液:华夏文明,开疆拓土,生生不息。

之往史,
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中原,
偏安江表,称曰南渡。
南渡之人,未能有北返者。
晋人南渡,其例一也;
宋人南渡,其例二也;
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
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镌刻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的千年浩叹,惊醒着大河上下的炎黄子孙,激励着英勇抗敌的华夏儿女,激荡着华夏文明5000年的沧海桑田。今天,当我们再次抚摸华夏文明的时候,不禁感慨万千:炎黄子孙的威武不屈,中华儿女的坚韧不拔,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恒动力……而作为大风子孙的刘基家族,其漫漫的南渡北归之路,从1127年到1404年,竟然走了277年——
据《宋史》记载,明开国元勋刘基家族与陕西渊源密切,有五世祖百余年在陕西生活,并且都是戍守边关的将门世家。
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时任北宋承宣使、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1089——1142刘基之六世祖),“靖康之变”中率领戍守西北的刘家军东下抗金,后护高宗南渡,因战功卓著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领三镇节度使,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引退后购田置产于浙江青田,后代遂繁衍生息与此,家族亦从将门世家而成书香门第
1404年(明永乐二年)明开国元勋刘基四子刘之连(明建立后,刘基面对洪武一帝诛杀功臣的血雨腥风,隐匿了三子、四子的真实身份举家回迁陕西,定居于唐昭陵脚下的官厅村,遵刘基遗训,耕读传家,世代为民——

陕西礼泉官厅村刘氏重修家谱的历史背景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长江中下游各省大都为太平军所控制。清政府为筹集巨额军费,加紧了对包括陕西在内的所谓“完善之区”的搜括。贪官污吏乘机敲榨勒索,草菅人命。百姓无以为生,反清情绪日烈。陕西地方当局为转移人民的斗争目标,还不断挑起民族纠纷,并实行“以汉制回”、“护汉抑回”的民族政策,迫使回民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爆发了陕西回民起义。彼时驻陕清军南调镇压太平天国,防务空虚。是乱回民对汉进行了惨绝人寰种族大屠杀,汉死亡400余万,“焚村、屠城”的记载频现史册,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081224iifqu41k2di3lo3l.png

在家族中《再重修刘氏家谱序》的原件照片
夫家谱者何?犹是世系之谓也。所以知终始、辨本源、明次序、联亲疏也。无是则不明其所从出,而上下长幼之序无由辨。即昭穆无自分而亲者不得其为亲,疏者恒失其疏,伦纪于是乎乱矣。伦纪乱,户纲何自恃而得其正也哉?若是则家谱之所系不綦重哉?于是我村人等,少长咸集,不忍宗派之紊乱,咸思联异体为同枝,因思再重修家谱。夫此谱者,在昔固已有之,迨其后世远年湮,不无残缺,而前人又已重修之。迄于今,遭犯匪之猖狂,或携在山林,或藏在地窨,不无残缺,惟恐废坠,因照其旧而又重修之。溯其源原,考其故居,则在浙江滁州府青田县十三渡口海口刘家。明季国师伯温第四子<>之连,于永乐二年保安王上燕京事定之日,遂居于斯村,此故其始也。由兹按其世系,详其源流,庻上下长幼之序,可辨昭穆,可分而亲者无失其为亲,疎者亦可联之为亲矣。伦纪节而户纲正,虽不敢谓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而于笃亲敦伦之道,庻不大失焉。因之为序,以明来兹,以乘不朽云。
重修家谱人十四代孙:刘登榜、刘泰来、刘永长
十五代孙:刘建义、刘成敏
十四代孙刘泰来沐浴题书

081225l0j10nl40jw5d4q9.png

081225zmrzn4lxxrrm4af8.png

081226jzmieikzlvtluzeq.png

十三渡口与石门书院一江之隔,系水路由省城杭州至青田、东出瓯江沿小溪上行至南田、陆路南入武阳的必经之地,沿途群山耸峙,道路崎岖,绵延百里。宋、元之交,为避战乱,刘氏先祖,卜居武阳。

081227n5zivgvbe4ngpgrj.png 《青田文物图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十三渡口即明代之海口铺,铺者,驿站也。驿站乃渡口所在地也,明代青田境内,自东而西,从渡亭(瓯江上最大的渡口)始,到海口铺为数刚好十三,与刘基家族陕西支系清代族谱中“溯其源原,考其故居,则在浙江滁州府青田县十三渡口海口刘家”的记载吻合。而族谱中关于“十三渡口”的记载,绝非凭空杜撰,必是世代相传,更不可能是在战火纷飞的清同治年间,远赴浙江青田,象我们今天一样,摊开明代的地图,核实了“十三渡口”的确切信息后,而在再重修家谱的序言中落笔写下“十三渡口”,必是源自世代相因的族谱。
研读马长寿先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更为历史的偶然性所震撼!书中《关于陕西回民起义礼泉部分访问记》载:是时,回军兵临礼泉城下,欲洗之,然城中有一计姓回回(计金章),回兵叫计回回出城与之同反……可贵的是,计金章深明民族大义,站上礼泉城头大喊:“我不走,要洗礼泉,先洗我姓计的一家。”城外回兵问道:“礼泉人待你如何?”答曰:“很好!”于是,礼泉县城躲过了“被血洗”的悲惨命运,回、汉矛盾也因之大为缓和。
由此,我们也许可以推断,距礼泉县城不远的官厅村,在清同治年间定然是受到了“回乱”的袭扰,但却因民族矛盾在礼泉这一特殊环境下的相对缓和而没有遭到灭顶之灾——正所谓人和是也!
穿越厚重的历史迷雾,透过历代王朝战争抑或是农民起义的刀光剑影,不禁惊叹于刘氏先辈眼光的独到:选择了官厅村这样一个风水宝地繁衍生息,和平年代可以“耕读传家”地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战乱一起则可避遁山林,确保家族血脉的延续……有文献载,刘基依昭陵规制,为明主堪陵,官厅之风水宝地应为刘基本人所选居唐昭陵(九嵕山)之阳,泔河之北,东有烟霞洞,西邻石龙沟烟霞洞、石龙沟泉水终年流淌,灌溉着官厅村千余亩土地,“大旱不绝收,大水不漂流”。
刘基的父亲位居儒学教谕(县教育局长),母亲也是名门之后(北宋名相富弼家族),家中藏书颇丰。南宋亡60年后,刘基在隐居力学时编撰了科技文献类书籍《多能鄙事》。我们今天有理由相信它承袭于两宋:一则,它距宋亡也仅仅60年时间;二则,宋、元之交的浙江青田属“老少边穷”地区,远离战火,不像中原地区那样,汉人被屠杀到“千里无人烟”的惨境,两宋的科技文化也就随之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三则,蒙元政权作为中华文明的毁灭者,它决然不会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源泉。
陕(西安、咸阳)、浙(文成、青田)相去3000多里,从1127到现在相隔近千年,两地在饮食方面,从口感到风味再到习惯有着95%的相似度。乡音可以改变,不变的是《多能鄙事》所凝结的农业文明衍生而来饮食文化。然600年后,为何涉《多能鄙事》的伯温世家养生饮食文化即食医文化的传承在浙江了无踪迹?一种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遥想刘基当年,无论是有元一代的辞官归隐还是有明一代的解甲归田,必是于稼穑劳作之余,辛勤收集,习研验证涉及民生方方面面的实用技术,终成《多能鄙事》……不在“仕途”谋出路,只为“民生”图久长。刘基在遗命其四子刘之连“永世为民”的时候,必是将农圃牧养、食品加工等“民生日用”之技能悉心传授,刘基家族陕西支系始得《多能鄙事》之真传,刘基用心之良苦,不难想见。
宋、元至明初刘基家族(陕西支系)迁徙简图

081228fo2m8828ve06g2z2.png


我们从这里隐隐约约可以看出华夏文明的历史端倪,作为大风子孙的刘基家族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其家族从北宋到明初的南渡北归之风雨历程,见证了我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刘基家族的生生不息也就意味着华夏文明,特别是农业文明的薪火相传,代代相继。
历史的真相在我们的面前豁然开朗,两宋的繁华与富庶,那个“活着的记忆、可能滋养着未来的乌托邦、已经结束的黄金时期、卷起来关在宝盒里的世界”(科教纪录片《画话·清明上河图》解说词)除了两宋政治开明、文化繁荣、发达的商品经济及海外贸易外,更多地是通过以《多能鄙事》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之实际应用来实现的,诚如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中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081228o00jp121mrh2vhvj.png


在“君子远庖厨的时代”,刘伯温以其特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编撰了《多能鄙事》一书。是书从农圃牧养到食品加工,再到我们的餐桌,构筑了那个时代的安全乃至健康养生食品全产业链体系……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面对我们当下的食品安全危机,我们无言!我们汗颜!!我们愧对列祖列宗!!!
《多能鄙事》全十二卷。明代初期的类书。刘基(1311-1375年)撰。明代诗文家、南京太仆寺卿范惟一为其作序曰:“今观其书,凡饮食、服饰、居室、器用、农圃、医卜之类咸所营综。其事至微细,若无关于天下国家,然迹民生日用之常,则资用甚切而溉益。颇弘其义,曷可少焉?”
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后人对“三不朽”伟人——刘伯温的历史定位,但却都忽略了,甚至是无视刘伯温因编撰《多能鄙事》而在历史上所奠定的地位——科学家掩映在刘基的文韬武略、赫赫战功,乃至神机妙算的熠熠光辉之下的《多能鄙事》,使得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了刘基科学家的地位而在明、清两代,刘基则被尊为“历世圣贤名医”——

姓刘氏,讳基,字伯温,江浙人。天资博学,文武全材,上穷天道,下极人文。三教九流,百技之书,过目不忘。识天子于尘俗中,佐太祖开基,有大勋,不在张良、诸葛之下。封国公,食禄二千石,辞,改封诚意伯。常谓∶民生日用之书,先五伦,次医方,次易数,三者为民立身立命之本。盖不可以不敷教而广其传也。集有《经效医方》《多能鄙事》行世。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一 \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刘基,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博学通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书,天资颖敏,过目不忘,识天子于尘俗,佐太祖创帝业,其勋名不在子房孔明下。封国公,辞。改封诚意伯,尝谓民生日用之书,先五伦,次医方,次易数,三者为民立身立命之本,不可不敷。教而广其传也,有《经验免医方》、《多能鄙事》等书行世。

——【清】王宏翰《古今医史》续增,清钞本

081229ep4r1rkakcxr1urg.png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刘基像
试想,如果刘伯温是一个科盲,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他有编撰《多能鄙事》的动机与能力吗?刘伯温编撰《多能鄙事》也就是在宋亡后的60年左右,如果没有《多能鄙事》,试问,我们那个时代的农业(第一产业)、手工业(第二产业)、餐饮业(第三产业)是不是会继“崖山之后无中国”之后而坠入“明亡之后无华夏”的深渊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刘基的历史贡献,不在于“佐朱明,建帝业”,而是“蒙元蹄下,拯救文明”。
然而,令人感到痛惜的是,600多年的历史变迁,有明一代曾广为刊行,几乎是家守一册的《多能鄙事》到今天却以孤本的形式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从当年的“显学”幻化为今天的“玄学”……官厅村建政前系刘姓一族,600多年来耕读传家,是凡行医、习武、制酱、酿醋、造酒、农圃、牧养、纺织、印染、木工、铁铜器等一应俱全而自成体系,堪称我国在自然经济时代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之典范——

081229rg2vlnczh0uzhinc.png

600多年来,在陕的刘基后人,耕读传家,过着悠然自得,安安逸逸的田园生活,不仅自种粮食(含多种杂粮)、蔬果、养六畜,而且自制米面、肉食、干菜、腌菜,更重要的是日用调味品、饮品也是自给自足。先辈们酿酒、酿醋,造酱,自制多种草本菜汤、果汁饮品,向来不从外部购入,一般也很少出售,只是偶尔以美酒供应市场。后文革事起,尽毁……

081229lfnt0ntfo1z9mxxz.png

刘基家族流传下来的涉《多能鄙事》之饮食文献《草堂食录》
万幸的是,也许是刘基“永世为民”的遗训,使得“书香门第”的刘氏家族躲过了满清一朝“雍、康、”三世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字狱”;有时候历史的机缘竟是如此的巧合如此的幻化无穷,与“永世为民”的遗训恰恰相反,上个世纪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十年浩劫”期间,“破四旧”运动风起云涌,甚嚣尘上,官厅村的历史文献典籍、族谱几乎被焚毁殆尽,刘小会老师的父亲刘志俊老先生以老红军、老革命的身份在政法系统工作,涉《多能鄙事》的有关饮食部分的家传的典籍得以保全。
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兴起,有着明显“人相袭,代相传”特点的“伯温世家”饮食及食医文化,随时面临着淹没于历史的长河的危险。三十多年来,刘基第二十代嫡孙,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刘小会老师以其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历史使命感,经年研究刘基编撰的科技文献类书籍《多能鄙事》,结合其父刘志俊老先生于上世纪“破四旧立四新”的灰烬中抢救下来的部分清代文字资料(文字记载虽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但却不妨碍今天成为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经拜访宗亲、抢救性发掘整理了刘基家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餐饮制法,其饮食制品约有三百多种,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关于饮食文化,有文献记载而没有“实物验证”,那只能是一个故事;同样,有“实物验证”而无文献记载,那也只能是一个传说!
承袭于两宋,由《多能鄙事》衍生而来的伯温世家饮食及食医文化,是我国饮食文史上的一支奇葩,代表了中华养生饮食文化的精华,刘基则是它的奠基人。而我们中华民族“寓医于食·以食免医”汉家食医系统、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其丰富多彩的餐饮制法应该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家的就是汉家的(伯温世家的家族谱系可以追溯到建立汉的刘邦),家族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刘基编撰的《多能鄙事》应该继《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之后,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名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于1997年设立,收编的是符合世界意义入选标准的文献遗产,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名录。而“世界记忆工程”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进行抢救和保护。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种名录的遗产具有同等价值。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高度,从人文的角度,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多能鄙事》,审视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产生于宋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的60%以上。宋代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宋代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却都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元取宋而代之,是野蛮对文明的践踏,是我中华文明的大倒退——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有幸的是,刘基家族于宋、元之际蒙祖上之阴,避居于远离战火的浙江青田一带,刘基家族保留了有宋以来科技文化的落日之余晖,《多能鄙事》的编撰使得我们今天对宋代的回忆不再仅仅是形而上的《清明上河图》,而是由《多能鄙事》衍生而来的农业文明及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多能鄙事》承前继后,开创了“食在明朝”的一代风尚。
更有幸的是,刘基家族陕西支系600年来耕读传家,传承着《多能鄙事》以降的农圃牧养、饮食及“寓医于食、以食免医”的食医文化……目光溯及两宋,以伯温世家饮食及食医文化为代表的中华饮食文明,则有千年的传承——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餐桌的眷恋的心情来看陕西……中华的餐饮文化,向前再大发展,三年之后看陕西,没有陕西的发展,就没有中华餐饮文化的未来光明,这是我的信心,是我的期望,也是我期待的必然现实!”——赵荣光老师在《2013陕西省酒店餐饮业发展高峰论坛》峰会期间,对陕西餐饮界的殷殷期待,也正是《多能鄙事》所衍生的伯温世家饮食及食医文化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
伯温世家农圃牧养文化及与之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食医文化,是华夏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它的千年传承是伯温世家“人相袭,代相传”的结果,而文化史与家族史的高度契合,凸显了文化传承的中国模式,也昭示着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耕读传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文化世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袭的重心所在,更是四大文明古国仅存中华文明的根本原因所在。

今天,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食医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它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上古时期,发展于商周,成熟于汉唐,升华于宋明,最终沉淀于伯温世家食医文化的千年传承之中,是为汉家食医,为历世圣贤名医所推崇。

汉家食医是基于古代中国“天人合一”之认识论而诞生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古代先贤“知行合一”的成功实践,堪称国粹,亦谓中国古代高科技,在日、韩等中华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文明的血肉与骨髓。

汉家食医秉承“处天地之和”而“寓医于食,以食免医”的长寿养命文化传统作为中国古代高科技的杰出代表,一直雄踞于生命科学金字塔的顶端,至今无从超越,依然确定着也引领着人类饮食的真正方向……其理论的自洽性、实践的有效性一天天地被现代科学所证明

2、刘基通星相,精卜筮,晓吉凶,知阴阳,识天地造化之法(自然规律),他以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和诉求,从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入手,到琴棋书画、阴阳悟道精神生活,辑撰《多能鄙事》,告知人们“处天地之和”——行在规律当中,以期迈进家宅平安,人寿粮丰,六畜兴旺,三生融和的生命之道。
3、《多能鄙事》将种植、养殖与加工、贮藏、烹饪食用紧密结合,无缝连接,凸显刘基大农业、大食品一体化的朴素思想。伯温农圃,伯温牧养,是我国可持续农业在世界自然农业史上的典范。
4、《多能鄙事》以及在陕刘基后裔对野菜、树叶等植物茎叶的加工利用,体现刘基及其后人高度关注粮食安全,具有备荒救荒的忧患意识。
5、刘基的军事著作、文学著作、天文地理著作,直到《多能鄙事》,无处不体现着生活的经验,吃穿住行无不涉及,其饮食文化几乎贯穿食品、调味品、饮品、医食保健品各个领域,且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技术开拓,践行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这种重视科技的思想,在“君不器”的封建时代更加难能可贵。
6、《多能鄙事》涉及民生方方面面的实用技术,刘基辛勤收集,习研验证,反映了作者以万民福祉为最高目标的民本思想,实现了他在《官箴》中对自己的告诫“振惰奖勤,拯艰自疲。疾病颠连,我扶我持”。以及《郁离子》中“欲取于民,必先养民、富民,才能江山稳固,民安国兴”的富民思想。诚如明嘉靖十九年青田训导程法在《多能鄙事》再版的序言中所言:“凡若此者,皆切于民生日用之常,不可一阙者,事虽微而系甚大。”
刘基“学本帝师,才为王佐”,乃治世之良相,救民之良医也!古语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今天我们不由得慨叹:“天生文成公,文明万古流。”
正所谓——
北魏贾思勰,齐民有要术;
大明刘伯温,多能岂鄙事?
同时,刘基在《郁离子》卷下第一篇《天地之盗》指出,人类利用万物有善取不善取或曰善盗不善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原则、方式、路径:一是以维持自然界生生不息机能,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前提,从而可供人类持续利用,保证社会持续发展,此即所谓“天地之盗”或曰“圣人之盗”;一是出于贪欲、急功近利,进行掠夺性的开发,致使自然生态系统断裂,天地生息之机毁伤,自然失去再生能力,社会不能持续发展,此即所谓“人盗”或曰“庶人之盗”。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不能相容的方式、路径,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天地之盗息,而人之盗起”,为天下治安、百姓民生计,必须“遏其人盗,而通其天地之道”。
刘基思想成果最具价值的部分有三:天人和合相参、万物共生并育的大同思想;爱民、恤民、保民、养民的民本思想;敬重自然、顺乎自然、善取自然、巧用自然,永保其生机而不竭其源的生态智慧。刘基堪称人类第一个生态学家——
刘基“取物用物与助物育物”的思想,完整地提示了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职能。强调人对天地万物的辅助培育的责任,从而达到天人和合、万物并育的终极理想目标,这是刘基天人观的光辉之点,也是他生态智慧的哲学基础。此外刘基对“人胜天”的理解,不含强力、强迫、制裁、征服的成分,而充满宜爱相辅、和谐共生的情调和意趣。合理地索取、利用自然,使之生息不已,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刘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伯温农圃-伯温牧养”生态农业生产系统提倡使用天然或者模仿天然的方式生产食物,强调“因地制宜”和“师从自然”
综上,“三不朽”伟人刘基不仅仅是一位运筹帷幄、安邦定国的政治家、谋略家,又是一位深究天人之际、博通古今之变的学问家,思想家,更是一位“问天道,正其说,溯学原,守社稷,泽后昆”的科学家、生态学家。
刘基作为我国宋(元)明之际华夏文明之传承者、集大成者,他“通天地人”,守正存真而经世济民;他“知行合一”,以民为本而心系苍生。而在我国历史上,从国家层面予以公祭且绵延至今的只有三人:一为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二为至圣先师孔子,三为明代国师刘基(始于明正德九年)——三人者,冠绝古今,华夏文明之象征,全球华人之精神图腾也!
今天,我们面对5000年的华夏文明,我们不敢奢谈创新,我们更多地是传承……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悔于今生今世!!无疚于子孙万代!!!正所谓——
荡荡黄河亿万年,炎黄子孙终成汉家一统
悠悠华夏五千载,中华儿女皆为天下豪杰
仰望人类文明的星空,科技无疑是他最璀璨的一颗,也正是科技孕育、催生了人类文明,并推动着人类走向更为绚丽多彩的未来。
回眸中华文明,琴棋书画只是他的毛,经史子集只是他的皮,那么他的血肉和骨髓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科技!也正因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时期,它所取得的成就至今无从超越,因此大儒张载才赋予了中华文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响彻历史时空的担当与使命!
初稿于2014.07.26

后记

081230l9rj9ffxhfttthjt.png

随父老疾辞归
从严拜命出金銮,疾病西行渭水寒;
午夜思君遥盼望,自今吉月谒长安。
出现在浙江刘基长子刘琏族谱中的《随父老疾辞归》诗,在给我们暗示着什么?刘基的最终归宿,应该是回到了他的故乡——陕西,而且很有可能就秘葬于昭陵脚下的官厅村:浙江文成的刘基墓疑为衣冠冢。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伯温世家」

魔方传达浙江之美 “DIY文创魔方” 天易健免责声明
浙有礼.日豪,天易健-文创DIY魔方展现浙江山海一色的康养文游之地。 ( www.ytyj.vip 易天易健)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281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文成一家人

公众号

客服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58-5891-7908

公司地址: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龙岙村

运营中心: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白云街道紫荆庄园H区4栋1501室

邮编:610066 Email:tyj@tyj.ltd

Copyright   ©2023-2024  天易健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天易健康    ( 浙ICP备2021016414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