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国民党军队损兵折将,向西南狼狈逃窜。国民党裴昌会司令员带领的十万多位将士也在节节败退,当撤退到陕西宝鸡时,裴司令员遇到了曾参加共产党的故友李希三。
“革命的初衷是国家的复兴和繁荣。一个爱国军人,应该投入到真正的革命中。民族战争胜利了,然而蒋政府挑起内战。这是何来的革命?”李希三慷慨激昂地陈述,“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民效力,他们允许反动营垒中的人们弃暗投明啊!”裴司令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两人交情至深,裴昌会知道好友说这话的意思。
事实上,裴司令员早有此意。国民党早就想吞并共产党,如今却已日薄西山,裴司令员无法忍受其挑起内战的做法。由于五个月前在双石铺时地势太险要,没有把握起义成功,导致了耽搁。就在好友向他提出意见时,他果断地答到,“只要我的军队将士各得其所,得到安全保障,内战的一切责任我一人承担!”
裴昌会
由此,国民党第九军军长裴昌会正式起义,加入到共产党中。决定起义后的裴昌会还未下令开始整训部队,忽然想到了什么,立即亲自发了一份电报给国民党第九十八军,陈述当下形势,极力奉劝第九十八军参加共产党,立功赎罪。裴昌会连饭都不顾不上,静静等待着九十八军的回复。
就在手下的团长们纷纷怀疑九十八军不会听劝时,九十八军的军长坚决地带领部队起义的消息迅速传来!最令人惊讶的是,起义后,九十八军的军长不仅收到了贺老总的亲自接见和交谈,并且在军中事务中陆续担任要职,最后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革命家。
那么,这位军长是谁呢?身为国民党将领,为何他却受到共产党的鼓励和荣耀呢?
一、继承先祖遗志,发奋苦读,鸿鹄之志何处抱负?
1904年,在明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刘伯温的家乡——浙江文成县,有一个叫做刘劲持的孩子出生了。为什么要提到文臣刘伯温呢?难道这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跟这个著名人物有联系吗?还真有联系。
经查证,这个孩子居然就是刘伯温的第二十代裔孙!父母没有料到,其貌不扬的儿子刘劲持将来也会像先祖一样,在革命中能创造出一番事业,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在半殖民地半中国的社会里,人民没有权利,过得劳苦而艰辛。父亲刘敬庵只想着如何将孩子抚养长大,如何尽心尽力地送去学堂念书,将来报效国家就足以对得起著名的先祖。因此,童年的刘劲持没有受到过太多的皮肉之苦,过了相对快乐而充实的日子。
二十年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工人响应革命的号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正值青年的刘劲持也受到了五四运动的洗礼,跟随革命干部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决定走上报效祖国的道路。
不仅如此,刘劲持的父亲刘敬庵实业救国,奔走事业之余不忘对刘劲持精心教导和培育,在耳濡目染下,刘劲持心中逐渐对中国的社会形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来终于没有辜负家人的期盼,考入了厦门大学学习建筑工程学。
刘劲持本想着在学校内认真学习,学成归来帮助父亲打理手头的工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大学期间,父亲突然意外离世,悲痛的刘劲持也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经费和生活来源,黯然辍学回乡。
当时北伐战争兴起,战乱之下,刘劲持只能维持着基本的温饱生活。在苦闷时,在家中自学一些军事理论充实自己。
有一次五叔刘凤威将军回乡探望亲人,偶然看到了刘劲持在学习打仗的作战方式,刘凤威见状大喜:“你可是喜欢军事的?我在军中任职,有很多军事的书籍,你跟随着我回到军队,一边学习,一边考试,想办法进入军校,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
“虽然父亲已故,但是我仍牢记他的叮嘱,想着能够为国家走出一番事业!”青年的刘劲持目光坚定。在叔叔的鼓励下,刘劲持对自己有了信心,废寝忘食地日夜苦读,终于有所回报,顺利考入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军官团,又转到广州的黄埔军校第六期。
在军校期间,刘劲持时常想起父亲的话,“无论是什么方式,打仗也好,实业也好,只要能救国家,我们做什么都是值得的!”无论是自己的专攻方向无线电,还是其他作战方面的知识,刘劲持都秉持着尽收囊中、学习到底的精神。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此时学业有成、有着优秀履历的刘劲持已经在军中摸爬滚打,主要做一些教育和参谋的工作,担任参谋、少将等要职,突出的表现让上级不禁对这位著名文臣的后代刮目相看。
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虽然刘劲持在参谋中做的非常好,他却时常想进入前线战斗。有一次终于在恳求和争取下,得到了下野作战的机会,刘劲持兴高采烈到达前线时,却被告知在后方负责建军。刘劲持没有办法,但依然尽职尽责为上级组建了几个军队,不曾预料到,军队又全部交给别人指挥。
屡次受挫的刘劲持没有气馁和失望,反而越挫越勇。解放战争前期,接到上级命令,刘劲持前往重庆组建国民党五十七师,负责安康等地的驻防,并担任师长,正式开始了自己组织前线部队的军事生涯。因作战勇敢,战绩显赫,又升职为国民党第九十八军军长。
当时,刘劲持的上司是时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的胡宗南,由于好友陈诚的关系,表面上刘劲持维持着与胡宗南的友好关系,然而私底下刘劲持对这位上司嗤之以鼻。这是为何呢?
原来,刘劲持与胡宗南不和是有许多来由的,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刘劲持一直以来都不属于胡宗南一派,刘劲持不喜欢对上级溜须拍马,胡宗南更不喜欢这个毛头小子,政治上的站队导致了两人不和。
其二,胡宗南自始至终维护着自己的嫡系军队,对别的军队态度极差,甚至想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想让别的军队打前线来维护嫡系军队的主力。军事上的分歧也造成了两人的隔阂。
对比之下,刘劲持更喜欢第七军团中随和又受待见的裴昌会,同为上司,裴昌会从未瞧不起刘劲持,反而始终相敬如宾。两人不仅在军事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理念,在生活中更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刘劲持很喜欢与裴昌会交谈。
刘劲持与胡宗南都是国民党中的优秀人才,蒋军队将领不和又是因为什么呢?
在当时,蒋政府领导的军队已经出现了失败的迹象,越来越多的败仗沉重打击了士气。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军队中大多是没有知识文化的大老粗,自私自利,将领和士兵沆瀣一气,想混口饭吃、混个差事的人占大多数。这群人纪律涣散,不遵守规章制度,遇事就互相推诿。党内将领不和睦早就是人之常情了。
二、认清形势,毅然弃暗投明,走向光明!
1949年11月,西北败仗已定,胡宗南妄想通过一己之力挽回西北。于是下令将陕南军队立即后撤,开始拉拢昔日的黄埔同学,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慷慨激昂的精忠报国会。可是由于胡宗南对刘劲持有顾忌,根本没有拉拢刘劲持的意向。不仅将刘劲持手里的九十八军归裴昌会指挥,还数次要求刘劲持将家属飞台作为人质。
刘劲持
刘劲持当然知道胡宗南给他挖好了一个大坑,不为所动的刘劲持始终不理睬,对这位顶头上司的命令嗤之以鼻。“我晓得他不待见我,咱们新中国都成立了,我们还在给他卖命,想抓我家人做人质,他的算盘还挺多哩”刘劲持曾义愤填膺地与裴昌会倾诉过这样一番话。
十二月底,在刘劲持的带领下,九十八军于樟潼以西的方向集结待命。这段时间,刘劲持每天都收到解放军政策宣传的消息。随着撤退越来越多,刘军长也越发着急。甚至通过小道消息得知,国民党内部已经有很多将领放下了武器,在德阳一带进行起义,加入到了共产党的斗争中。
刘劲持沉思了,“新中国都成立了,这不就是革命的初衷吗?咱么残余败将还接受着上级命令拼死战斗,到底是什么意图?手底下这么多名将士,难道都要陪同命令一同赴死吗!”,刘劲持冥思苦想之余,想要发送电报给好友裴昌会,计划与裴昌会共同探讨。不曾想,又收到了解放军进入成都得到民众热烈欢迎的消息。
还没来得及传消息给裴昌会,刘劲持立即拿起地图研究撤退方向,想要避免与共产党的正面斗争。因为此时,刘劲持心中俨然有了两个决定,要么等待起义,要么等待解放!
26号下午,“刘军长!第七军团的裴司令员来了电报!紧急的电报!”无线电播报士兵马不停蹄地赶来找刘劲持。“赶紧看看裴司令说了什么!前方有什么消息?”刘劲持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这也就是开头的那一幕。
刘劲持看完电报中的内容后沉默了许久,下命令着急将领们,开了一场紧急的军事会议,在场的所有军官都紧张地等待着刘军长下达命令开战,纷纷猜测下一步会撤退到哪里。
然而,刘劲持却坚定地说道,“谁说我们要开战了?我们也不会继续撤退了!”刘劲持拿出第七军团裴司令紧急发出的电报,开上大声朗读报中的内容,震惊了所有人。原来裴昌会起义后立即发送电报就是让好友刘劲持认清革命形势,赶紧弃暗投明。
“在电报中有三个方案,一为打到底,直到咱们全军被歼灭,二为放下武器听候整编,回乡做良民,三为起义,加入共党,走向光明!”刘劲持庄严地宣告着,随即要求手下的将领考虑后在纸上签名。
为了防止将领带头士兵们起哄闹事,刘军长还特地说,“起义,国家和人民都会少受损失,我们为革命斗争这么久,为的不就是和平这一天吗!”
结果在刘军长的意料之内,绝大多数人都在第三个方案内签了名字,在第一个方案签字的人数是最少的,寥寥几人。征战多年,将领和士兵们思乡之情确实可以理解。但更为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渴望着和平和建设,受人民爱戴的共产党必将得到基层群众的拥护,谁得到群众,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贺龙
会议结束后,刘军长签发了致裴司令的电稿,大意表示:即日起义,转呈贺老总。紧接着,刘军长不仅派遣参谋立即与解放军联系,探讨接下来的行动方向,并且集中全体官兵,在一片高地上宣布,“咱们九十八军今天起义了!咱们必须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士兵们欢呼雀跃起来,大家不过想要和平的结局和安定的生活。跟随蒋政府斗争了这么久,蒋政府却从未考虑底层士兵们的感受,从未走进人民群众中听取意见。如今共产党不计前嫌,给了他们重新生活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两军取得联系后,解放军联络部长刘玉恒带领着刘劲持等人觐见贺龙司令员。“你们都是年轻人,只要认真学,坚定不移跟党走,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啊!”初次见面,贺老总并没有痛斥刘劲持等人犯下的错误和罪过,也没有下令将他们关到牢狱中,反而是鼓励他们进步。“革命不分前后,起义军人就是革命军人!”贺老总大方而诚挚地说道。
三、主动上交百余两黄金,深刻反思,洗心革面!
起义后,刘劲持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洗礼,向组织主动交出了一百余两黄金,当时,手下还有士兵偷偷劝他,“不用交黄金,就算不交,共产党也不会发现的。这一百两黄金都不愁下半生的好日子了!”对此,刘劲持义正言辞地拒绝,“我们的人民还在水深火热当中,身为组织的一员,我怎么能享受荣华,报效祖国的初衷不能忘记!”
刘劲持 刘耀东 刘元 刘臻 刘兆祥 刘广年
不仅如此,刘劲持还呼吁当年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交出多年来的积蓄和财物,贡献给党和国家,彻底重新做人。“在战乱年代,走错一步很有可能就是万劫不复。我走错了,可是共产党又把我从悬崖上拉了回来。”刘劲持曾向好友吐露心声。
从此以后,刘劲持牢牢记住贺老总的话,带领着军队跟随共产党进行解放的斗争,并入共产党后继续担任着九十八军的军长。而他的好友裴昌会,还在朝鲜战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刘劲持进入了研究班学习,逐渐平步青云,担任了南京军事学院教职员,又在多个省担任参事和政协委员。
刘劲持在后半生中生活清贫,家具都是陪伴了自己很多年的陈旧物件。家中只有一个木板床,一个双抽屉桌子,两把木椅,两只旧皮箱和一个旧五斗柜。台湾亲戚曾赠送给刘劲持三百元补贴生活,刘劲持却为了支援家乡的刘伯温图书馆,将财物全部捐出。嘴巴里唯一的一颗大金牙,也捐给了家乡修缮的庙宇。
“我在起义后才深刻意识到了当年的错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罪恶,只能在后半生中,倾其所有为人民为国家弥补遗憾”,刘劲持在给好友的信中写下这句话。已两鬓斑白的刘劲持虽然患有白内障,多年来却坚持写信,联络各奔东西的故友,给远在台湾的战友诉说着共产党的事迹。
刘劲持故居
令人遗憾的是,1988年时,刘劲持因病在杭州去世。在文成县,刘劲持的故居被当地政府修建为一处远近闻名的景点,距离刘伯温庙仅仅五百米。在这座宏伟的旧式宅子内,有十几件刘军长曾经使用过的物件。
这位著名政治家刘伯温的后人,也终于传承了先祖的血液和遗志,在政坛和军事领域上都有所建树。这么看来,国民党反动派有这样的结局也是相当好的了。国民党优秀将领刘劲持在紧急时刻决定起义,不仅推动了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是我们党和军队积极争取的结果。这些爱国主义将领,起义后没有忘恩负义,仍然怀着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国家,为人民效力,他们同样值得我们的尊敬和缅怀!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百晓生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