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东
刘耀东,又名葆申,曾佑,字祝群,号疚庼居士,晚号启后亭长
青田县南田(现属文成县)人,系明诚意伯刘基第二十世孙,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十月十九日卒于 1951 年农历二月初八,终年七十五岁。自幼勤奋好学,七岁其父凤仪开始教授四书,十一岁读经史十九岁举县库生,不久进处州(今丽水)莲城书院,继而从学于瑞安经学大师孙治让门下二十八岁留学东瀛,人东京法政大学专读法学。一九O四年,参加以蔡元培为会长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次年,拜见孙中山先生,加人“同盟会”。三十岁回国,先后任教温州、金华、处州等府学。辛亥革命后,任松阳、郭县、江苏宜兴等地知县。民国八年(1919),任江苏运北统捐局局长。是年秋弃官回乡,以读书著述自适。
刘耀东一生笃志于学,精于经史,与缰云赵明止、龙泉吴梓培、青田吴冠甫被誉于“括苍四皓”。民国三十年(1941),受聘省通志馆续修《浙江通志》副总编。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 年9月被选为文成县首届人民代表。
刘耀东热爱刘基,崇敬刘基,为研究、保护刘基文化作出很大贡献。
一 肝食宵衣 编撰《刘文成公年谱》
刘基是我国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与商伊尹、汉张良、蜀诸葛亮齐名的历史人物。刘耀东见如此“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其生平事迹却所传甚少,于是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夏历闰五月,凭自家藏书,下乡搜集民间轶事,开始在老家编写《刘文成公年谱》。
编写的四年间,私事干扰不说,公共善事一桩接着一桩,事事离不开他。如为修理张德政祠(清康熙年间,山西长治人氏张皇辅,任青田知县。南田一年灾荒,民生凋敝,便派官员察访,据情免除田租地税百姓为纪念而建生祠,故取名“张德政祠”)而发动三十二人集资买田祭祀,为保护丽水县城的文成公祠前的“帝师”“王佐”“贤节”三石坊不使他迁,为保护青田刘文成祠不被县府改为法院,为建造刘基之父上七代的“追远祠”为南田创办西医诊所,等等,不遗余力地舟车劳顿,日夜奔波,《年谱》只能肝食宵衣,拾零为整地写成。其保护刘基文化之精神,殊感可叹!
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世表,中卷年谱,下卷附录,经平阳刘次饶审校后,交赵彦园带瑞安付印,后转放温州墨池坊,以“贰百金”印刷四百部。
《年谱》出版之后,有关刘基的传、故事、小说、戏、电视、讲坛相继涌现,此书正为后人研究刘基文化立下骝骅开道之功。
二 手抄刊刻 传承刘氏三书
刘基哲嗣刘琏、刘璟、刘廌,著书立说,继承刘氏家族遗风。
刘琏(1348 -1379),字孟菜,刘基长子。曾除考功监承,功试鉴察御史,后为江西布使右参政。著有《自怡集》,收诗歌九十四首,后人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惟七言律诗颇涉流利圆美,然仅三首。至于五言古体,居集中大半,皆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殆於架两宋而上之。以继《犁眉》诸集,可谓不愧其父。”
次子刘璟(1350 -1402),字仲,又字孟光,号易斋为阁门使,左长史并救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留下《易斋集》上下两卷。其集不凡。明末杨文瑰为《易斋集)作序云:“其诗小赋,情旨缠绵,言辞亢爽,侧恒而和平。序记之文,议论光伟,笔势雄健,斐然成章矣。”
刘琏长子刘廌(1361 -1413),字士端,号约斋,又号闲闲子。袭封诚意伯,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洪武二十四年(1391),退隐南田西鸡山下的盘谷著述《盘谷集》诗文约8 万余字。《易斋》、《盘谷》两集,刘耀东之父刘凤仪早年已抄存。光绪辛丑年(1901),命耀东往瑞安孙顾(孙治让)先生处付印。民国世九年(1940)元月八日刘耀东去信王欣夫“士礼居”所藏的《易斋集》本寄来,与家藏刊本互校。一月之后,写毕《跋》。不久,又在杭州文澜阁手抄《自怡集》。刘耀东将《自怡集》《易斋集》分别收人《括苍从书》的第一、第二集。《盘谷集》续刻附在《诚意伯全集》之后。这样,刘耀东皓首穷经,将刘基及子孙三代四集,保存流传,功德无量。
三 踏破铁鞋 追觅《百战奇略》
刘基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兵书《百战奇略》之中,此书收集先秦到五代一千六百八十年间散见于史籍中之重要军事资料,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集成百题,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书籍。
此书内容丰富,有“谋战”、“让战”、“间战”、“不战”、“避战”、“声战”、“分战”、“合战”、“心战”、“围战”等,《百战奇略》十卷,是上代刘准公手抄的此本,至民国初,传到了南田名士刘耀东手上,他特监制一樟木小盒,将兵书装入,藏于南田启后亭的阁楼内。
1936 年冬,被国军罗卓英部队第十八军的一个副营长黄传琛得知,专程来到南田对刘耀东先礼后兵,硬软兼施,强行“借”去,刘心痛欲绝。此后一直没有消息。
刘耀东在其《疚庼日记》中纪述:民国甘六年(1937)五月十八日,为往年《百战奇略被窃一事,刘耀东赴丽水向 19 师师长李云波查询。据李云波云:此事已托温处师管区司令黄国梁追查,仍无回音。午后,李师长邀刘往万象山黄司令处,黄出示友人回信,说传球将《百战奇略》抄毕,原本交军参谋长施某。后来去函查询在陆大学习的施某,尚无答复只得辞归。
刘耀东穷追到底。次日,又借专员许宗武往访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刘建绪,询及此事,刘主任答应协查。
经过六年的追寻,经多次交涉,后经朱伯林将军追查,才归原籍,但已毁残不堪。书已被烧一洞,损及十余页,刘氏甚感痛心。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频频。1951 年土地改革前后,藏书又遭损失《百战奇略》又不翼而飞。刘耀东之子刘天健一直念念不忘。一九八四年,刘天健赴杭集资修理诚意伯庙,碰上姐夫周志珊,又谈及《百战奇略》遗失之憾事。周说,在上海部队的整里人周大海曾在旧书摊上买到一部《百战奇略》的手抄本,刘喜出望外,便拜托省政协常委的同乡刘劲持先生联系,周大海听说这是刘耀东家藏的珍本,便立即还给刘天健。两失两回,莫不是刘基显灵显圣?
上世纪 80 年代,文成县研究刘基之风始盛,刘天健也参加刘基研究会。1987 年,县里有人“借”他存的《百战奇略》一阅,结果又是泥牛人海,没有归还。悲哉!刘天健至今谈及此事,仍捶胸顿足,悲痛不已。
四 全力以赴 保护刘文成公祠
民国甘三年(1934)七月十三日,闻之丽水城内造路,县府下令拆除刘文成公祠前的“帝师”、“王佐”、“贤节”三座石坊,迁往他地。刘耀东认为,古迹,是历史文化的标识,况且是纪念三不朽伟人刘基的古建筑。于是急忙驰书丽水县长邱远雄,老友刘乙照、张应吕,毛子诚端木梅邻等人,帮助其在可能范围内保存下来。最后,终于同意民情,依然保留。
民国州二年(1943)三月十三日,又闻青田县政府,拟将在城关的刘文成公祠改造为法院。刘耀东又义愤填膺,认为这班“肉食者鄙”,数典忘祖,立即拟呈送县云:“窃先文成公在城祠堂,明清两代,历经本族修茸崇祀迄今,诚以先文成公为明代革命元勋,功在国家风教所击,非为其他私祠可比,既非军事必要之征用。法院随处可造,城内隙地甚多,何必毁此举国景仰及乡炳耀之专祠·.....”分别电至浙江省政府,高等法院、丽水专员公署说明原委,据理力争。但是,三月十六日,县政府一意孤行,将以日内拆改。刘耀东闻之,甚感不安,为保护古迹,是日又寄呈文给省党部,省参议会,并寄函陈妃怀、郑签生等,又致电重庆陈叔通,湖北陈辞修(陈诚),两电文由专人送往云和交朱伯林中将以军部军用电台发出,并嘱刘德隅往居县城,坐镇监视动向。
经过一个星期的书面战斗,终于取得胜利,三月甘日,刘德隅电告:县政府不敢擅自拆改文成公祠,改为借用,并保持原貌。
此外,刘耀东曾保护西陵夏山刘文成公基山,三世祖照磨公刘貂东将备买的木料置放景宁门潭刘基之母富氏太夫人之墓,查考刘文成公书云和汤民基碑,等等。刘耀东为保护刘基文化遗产,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可谓鞠躬尽瘁耳。
五 慷慨解囊 修建一祠一亭一坊
南田诚意伯庙原有刘基塑像居中,而其父至上的七代神位置在左壁间,刘耀东认为“有子祀于堂,父侍其下,于礼不顺之。”于是,他独资买下庙后的 230 平方米土地建“追远祠”,以示后辈对上祖的尊崇。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七月八日举行奠基仪式。九月之后,刘耀东将备买的木料置放庙内,以自家盖茶亭的木工检点材料,族叔子俊代为管理。刘耀东独家耗资“五百金”(买地皮、购木料砖瓦、付工钱等),经过一年半建设,终于在民国四年(1935)二月初五立春之时,奉七世神主入祠,并开始祭祀。
同年八月甘四日,撰书一联曰:“宋元两朝,文学武功昭国史;祖孙七代,深仁厚德大家声。”
刘耀东还首事建“辞岭亭”。亭坐落文成县南田镇北的岭头上。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算位,惜刘基次子刘才望,召其人京,称疾拒赴被械逮入都家族钱行于此故名“辞岭”。民国十一年(1922),刘耀东为纪念先祖,带头筹资建亭。民国期间的青田县长魏在田《文汇报》编辑刘文锋书法家林剑丹均在此题写联刘耀东缅怀600前刘的高风亮节,于是自撰书一联:“到此者应抗心怀:坐定后试放眼看山。”此亭现为刘基故里的重要景点。
刘耀东还两次捐助修理“联坊”。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十月,处州知府郭阴、武金,同知曹宏通判黄聪青田知县林川、张乐等立“联坊”,旨在纪念开国太师刘基、谷府左长史刘璨,行在刑部照磨刘貂祖孙三代,为官清正,为国建功。坊木质制,原有八柱三十六斗,七十二星造型宏伟。清光绪辛丑(1901)刘耀东其父刘风仪集资于坊东建造石门以风雨(各“联门”,后于 1966 年夏在“文革”中设废)。民国甘三年(1934)五月十二日,刘耀东助银元四圆修“联坊”外道路一段又资助五十元,修造两边后墙。
[作者徐世槐,现居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作者刘天健,为刘耀东之子,现居浙江省文成]
联系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伯爵山庄绿意苑1幢404室(徐世槐)
邮编:325000,电话:0577-88920839
联系地址: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华阳小筑(刘天健)
邮编:325308,电话:1332587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