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温州佛教界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有关生态文化思想,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促进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当前,在温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指导下,温州市佛教协会积极推动“美丽寺院”创建。作为温州佛教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重要举措,这不仅符合新时代对佛教的要求、社会对佛教的期待,也是向社会展示温州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安福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座落在温州文成天圣山下,东有天下奇观——全国最高瀑布“百丈漈”、南临浙南最大淡水湖泊“飞云湖”、西接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铃山峡”、北靠国家级文物古迹“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故里”,并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麒源”交辉相应,依山而建,天开画屏,风景秀丽,历来为佛门胜地,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应迹弘化道场,乃温州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
安福寺原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四方殿及僧厢、轩房数十间,历史上几度兴衰。据《文成县志》、《青田县志》、安福寺碑记等资料记载:宋庆历八年,心空和尚与叶氏施主辟址重建;宋咸淳间(1247-1265)又予重建。元代屡遭兵灾,殿宇朽坏,墙垣坍塌。明崇祯九年(1636),僧人惟秀重修。清康熙二年(1663),明真和尚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德信和尚继予以重修;同治三年(1864)又予以重修。
安福寺所处之文成天圣山,曲径通幽,水清石明,本为佛教朝拜之圣地,禅修养生之宝所。历史上曾有37位高僧住持道场,弘扬佛法,以种种法门应病与药,化人无数。明清时期,僧俗名流相聚于此,吟咏题赋广为传颂,寺内原有历代名人楹联、匾额及题咏等许多墨宝。如明景泰元年(1450)吏部左侍郎何文渊亲书楹联一副,清世祖顺治帝亲笔御书的“大雄宝殿”,乾隆年间青田知县邓公“鹫岭慈宗”金彩巨匾。现有清光绪年间“安福寺”石匾保存完整。清朝富敦仁《春日游安福寺》诗云:“春光幽处更深情,法鼓轻传天语清。此地名山推佛国,徘徊竟日乐长生。”
安福寺还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应迹弘化道场。据传,1942年温州地区闹瘟疫,7岁的阙玉书跟随外婆到安福寺避难,当时寺里老和尚(人称药师和尚)每天到山上采草药给他喝,因此救了他一命,可谓药师显灵,慈悲济世。后来,安福寺仅剩半厅四方木殿、几块残旧石碑等遗迹。阙先生感念当年安福寺药师和尚救命之恩,誓愿鼎力护持安福寺重建工程。
欣逢盛世,达照法师自2006年开始全面主持寺院修复工作。2014年,安福寺一期重建工程竣工,举行了开光典礼暨浙江佛学院(筹)温州佛学院揭牌仪式。本焕长老、觉光长老和传印长老分别为安福寺题写了“琉璃净土”、“教观总持”、“东方药师道场,天圣山安福寺”等匾额。目前安福寺共占地100多亩,整体规划包括一期主礼功能区、二期文化区、三期药草园区和四期休闲景观区。如安福寺放生池边的凤阁,仿唐砖混结构,门外建有长廊及放生平台,临水背山,天然浑成,所谓“宝树千重阴凤阁”,“凤阁鸣钟乐暮年”,阁中专门供奉观音菩萨,作为举行放生法会的主坛城,体现了物我同体、生佛不二的大乘佛法的慈悲精神。
安福寺重建后,一直以当代佛法修学弘扬和社会公益慈善为己任。浙江佛学院温州佛学院男众部设于安福寺,是一所以“永嘉禅”为教学特色的佛教高等院校,学制四年,学历本科。2015年,温州佛学院正式向全国招生,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开创性地开启了汉传佛教经典数据化整理工程。达照法师提倡“教观并重,指归净土”,通过实体的修学、载体的建设、网络的传播进行三体合一的弘法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佛法的教育和传播体系。2017年6月,浙江安福利生慈善基金会(简称安基金)成立,达照法师担任安基金理事长,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着力开展现代公益慈善事业。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温州市佛教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