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太苦怎么办 中药怎么喝才不苦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自古以来中药汤剂就有“苦味”的特点。怎么喝中药不苦呢?大家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喝中药不苦小妙招
1.选择适宜温度
有研究证实,味觉的敏感度会受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正常人口腔内温度为36.2℃~37.2℃,舌根下温度高于舌面0.5℃。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当汤药温度大于38℃或小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服用中药汤剂味觉最好的温度,在初春、深秋或冬季时为42℃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温热),暮春、早秋或夏秋时为34℃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清凉)为宜。但中药依据药性也有温服、凉服等之分,大家在选择服药温度前应咨询医生和药师。
2.快速咽下,减少药液与味蕾接触时间
味蕾是味觉感受器,感受苦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尖部与舌根部。网上有传言说,用吸管喝中药可以减少苦味是不可信的。第一,吸管吸食中药只是有意避开了药液与舌尖的接触,最终药液还是在舌根部与咽喉顶部流入食管,因此口中依然能感受到苦味;第二,用吸管吸食增加了服药时间,从而让苦味在口中停留的时间延长。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尽快将药液吞服,服用完后及时喝些温开水,既可清楚口腔残留汤药,减少苦味残留,又有助于肠胃对药物更好吸收。
3.合理使用甘草、大枣
中药汤剂大多数是由几味乃至十几味药物组成的,加入食糖可能会与一种或几种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会搅乱药物的性味使其减效。中医认为,中药的性味各有不同的功能,如甘味药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苦味药能泻火通下、燥湿坚阴;辛味药能发汗解表、通行气血等。如果因为中药味苦,就以蔗糖、红糖等甘味蔽之,则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的正常发挥。
因此,在苦味药液之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蔗糖、红糖之类的调味品。若有必要,可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调配适量甘草、大枣等调和诸药,减少药液的苦味。
还需提醒的是,网上流传“人体对药物吸收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上午8~10点,一个是下午2~3点。在这两个时间段,服药,可以降低苦味”。该说法尚无确切的临床依据,大家不能为了减少苦味而错过最佳服药时间,影响药效。《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用;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表明服药时间与患病部位密切相关,不宜因回避苦味而擅自更改。
中药太苦怎么办 中药怎么喝才不苦
每个人对苦味的耐受度不一样,只要不改变药物的性能,可以在咨询中医药师后服药。但如果因怕苦,采取一些不合适的措施改变了药性,降低了疗效,就得不偿失了。
中药怎么喝好
1.趁热喝还是放凉后喝
温服
指在25—30摄氏度,药液不冷不热时服用。除特别规定以外,多数中药汤剂都适宜于温服。
热服
指药液煎好后,较热的时候服用。辛温解表药适合治疗感受风寒,见周身骨痛、头痛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热服可以帮助发汗解表。治疗内寒症时,热服可助祛除沉寒痼疾。
寒服
指等药液放凉后服用。治疗里热症用苦寒清热药,寒服可助清内热之邪气。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
2.喝中药后能吃糖吗
有些中药很苦,很多人喝完后选择吃糖,这样会不会影响药效?
其实,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药效,但有些疾病的病人,喝完中药后不宜吃糖,如咳嗽病人、糖尿病病人、肠胃炎病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