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成之行,一方面是为了避暑探幽,感受文成山水田园风光的雅趣:另一方面就是为遗迹寻踪而来。说起文成的文化历史名人首屈一指的肯定是刘基,而想去寻觅与刘伯温有关的古迹,除了武阳村外还非得去拜访一下九都村的刘基庙不可。
明代开国元勋刘基(1311.7-1375.5),是文成乃温州人引以自豪的人物。他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并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可能是天气炎热的原因,诚意伯庙(刘基庙)游人稀少,大门庄严肃穆的立着,静悄悄地欢迎着我们。跨入大门,一道灰墙,一方池水,池中一龟,背驮一碑,碑上无字,意蕴深远。或许是认为刘基一生的学识与伟绩丰厚的难以叙述,让后人自行去评说罢了!
我们直奔景区核心刘基庙而去,首先跃入眼帘的一座古朴的三间黑瓦飞檐木牌坊。一对石狮威严的立于牌坊左右,气宇轩昂。牌坊上方匾额上"翊运元勋"四个白底黑字,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及其飞檐黛瓦的映衬下显得尤其醒目,我想这"翊运元勋”大概指的是刘基辅助朱元璋开国造邦之勋吧。牌坊的右边立有"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石柱与"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两碑一高一低,更丰富地表达了后人对文成公的崇拜与敬仰。
穿过牌坊,便是开阔的郁离子广场。欲进入广场,必须从三座并列的小石桥上通过。这三桥合称"三立桥",有着深远的纪念内涵。《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后来 ,刘基以《左传》中所述"立德、立功、立言"为行动标准,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拯厄除难,功济于时;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足负三不朽之誉。桥名“三立”,彰刘基之不朽,励后人见而思齐。普通的三座小石桥,代表着一代名臣的行为处事与修身立学之境界。今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过斯桥,照影而行,一为观景拾趣,另以三立为怀,烛照自身,省察得失也。
华盖山麓,广场中央一座高达8米左右的刘伯温铜像岿然而立,塑像手握书卷,目视前方。铜像平台上镌刻着由章太炎先生所题和沙孟海书写的"千秋景仲"四个大字,表达后人对刘诚意伯深深的景仰之情。铜像后山石壁上题写“通天地人”四个大字,是温州籍书法家林剑丹先生的手笔。其实“通天地人”应该是六字读法,意思是刘基“通天”、“通地”、“通人”,赞颂他是位精通天文、地理、人世的旷世之才。
刘基庙位于广场东侧,拾级而上几步台阶,庙堂前院分别立着写有"帝师”、“王佐”字样的两座古朴木牌坊。这四个字是明朝正德皇帝的御书,其字体高贵典雅,庄严浑重,气宇不凡,一看就能感觉到惟我独尊的帝王之气魄。这两个木坊建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即1514年),正德皇帝御书“帝师”、“王佐”四字,以褒奖刘伯温的个人才能和为建立大明王朝而立下的丰功伟绩,这几个字也是对刘伯温一生的最高评价,刘伯温“学为帝师,才称王佐”,不失为一代名臣。
刘基庙规模庞大,为三进单檐合院,明朝风格古建筑。庙分头门,仪门,正厅。两侧有回廊,庙后建有追远祠。(乃刘基上七世之祖)。庙门头上方,悬有“钦建诚意伯庙”竖匾。正厅塑有刘基像(中),刘基长子参政公刘琏(左),刘基次子忠节公刘璟(右),坐姿仪像三尊。正襟危坐,形象逼真。参加刘基庙,像是赴一场文化名流的对联盛宴,更是享受一次书法艺术大餐。仪门两旁悬挂的是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撰写的对联"出处进退与任圣冥符运会启风云旷代勋华民族史,事业文事有姚江继武梓桑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苍山",这么长的对联难以诵读,也实为少见。
大厅之上,有更多的古今名流所题的楹联匾额,如这块“莘渭遗风”匾,是康熙五十一年中宪大夫、处州知府刘起龙所题;还有一块是经学大师孙诒让旧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重书的“通天地人”匾;另有一块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先知先觉”匾。立柱上有正德皇帝及历代百官题书的楹联,如明代正德皇帝撰联云:“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蔡元培先生撰联云:“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庙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等等。全庙近百幅楹联匾额,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令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离开刘庙,往后山走去。广场后方是“刘基廉政碑廊”,都是书法名家的手迹并镌刻展示,重点反映刘伯温的廉政思想,是一处廉政教育基地。立于碑廊前,读着年少时在初中课本中读过的刘基的《卖柑者言》,尤显激动而亲切。
离开碑廊从后山的盘谷亭下山出来,有一碧塘静卧。一条长长的木廊依山沿塘边而建。坐廊中读着廊墙上《郁离子》中的故事,听蝉噪蛙鸣闻,闻荷韵草香,视山青水秀,聊家长里短⋯⋯今天在这钟灵毓秀之地,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文成,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一代帝师的过往⋯⋯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温州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