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易健康 www.tyj.ltd 伯温智慧养生院

标题: 养生知识|吃红枣的4个禁忌,尤其最后一个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易健Tyj康养    时间: 前天 19:14
标题: 养生知识|吃红枣的4个禁忌,尤其最后一个
[attach]13029[/attach]

导语

[attach]13030[/attach]

各位老朋友,大家好呀!

俗话说“日食三枣,长生不老”

咱们中老年朋友,很多都注重养生,红枣更是家里常备的好东西。

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不管是泡水、煮粥还是直接吃,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您知道吗?

再好的食物也有它的“脾气”

如果吃不对不仅不养生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这真是“没病找病”了!

今天,就必须跟大家好好聊聊红枣的食用禁忌,尤其是它那几个不能一起吃的“死对头”。

为了健康,大家可要长点心,看完也记得提醒家人和朋友!



第一对:红枣+海鲜

[attach]13031[/attach]

[attach]13032[/attach]

1.为什么是“死对头”?

海鲜,特别是像螃蟹这类寒性食物与性温的红枣同食,容易冷热交替,刺激肠胃

2.老友们切记:

在吃海鲜大餐或者做海鲜汤、海鲜粥的时候,就暂时不要放红枣了。

分开来吃,让肠胃更舒服。



第二对:红枣+辛味食物

[attach]13033[/attach]
[attach]13034[/attach]

1.为什么是“死对头”?

这在中医理论里叫做“药性相克”。

大枣是补气的,而葱、蒜这类食物是辛散走窜的,它们的作用方向相反。

一起食用,大枣的补气效果会大打折扣,等于白吃了。

2.老友们切记:

在炖一些滋补的汤品时,如果放了红枣,就尽量避免再加入大量的葱、蒜作为调料。



三对:红枣+高蛋白食物

[attach]13035[/attach]
[attach]13036[/attach]

1.为什么是“死对头”?

这个禁忌主要是从消化角度考虑的。

红枣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而牛奶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遇到高酸性的维生素C,会不易消化吸收,甚至可能导致一些肠胃敏感的朋友腹胀、便秘。

2.老友们切记:

喝牛奶或者吃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后,最好间隔1-2小时再吃红枣给肠胃一个充分的消化时间。



第四对:红枣+黄瓜、胡萝卜

[attach]13037[/attach]
[attach]13038[/attach]

1.为什么是“死对头”?

黄瓜和胡萝卜里含有一种叫“维生素C分解酶”的物质,它会破坏红中丰富的维生素C,大大降低红枣的营养价值。

您想啊,我们吃红枣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补VC,这么一搭配,效果可就差远了。

2.老友们切记:

在拌凉菜或者榨蔬果汁时,要避免将红枣和黄瓜、胡萝卜放在一起。



这几类朋友要特别当心!

[attach]13039[/attach]

1.血糖高的朋友:

红枣的含糖量非常高,尤其是干枣,升糖速度很快

一定要严格控制食用量一天两三颗尝尝味就好,切不可贪多。


2.容易上火的朋友:

如果您是湿热体质,或者经常出现口臭、便秘、牙龈肿痛等情况,说明体内有火

吃温补的红枣,无异于“火上浇油”


3.感冒初期的朋友:

感冒刚开始病邪在表,此时吃滋补的红枣,容易把病邪“留在体内”,反而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4.消化功能弱的朋友:

红枣皮纤维含量高,不易消化,吃多了会增加肠胃负担。

建议可以喝红枣煮的水,或者将红枣去皮后再食用。



健康吃法推荐:

[attach]13040[/attach]

1.蒸着吃:

[attach]13041[/attach]

将红枣蒸熟后,更容易消化,健脾养胃的作用也更强。


2.煮水/泡茶喝:

[attach]13042[/attach]

搭配枸杞、桂圆一起,是经典的养生茶饮。


3.熬粥/煲汤:

[attach]13043[/attach]

与小米、燕麦等谷物同煮,能健脾补血,安神助眠。


4.控制量:

[attach]13044[/attach]

再好的东西也要适度,对于中老年朋友,每天吃3-5颗中等大小的红枣就足够了。



结语

[attach]13045[/attach]

养生是一门学问,吃对东西比吃好东西更重要!

红枣虽好,但我们一定要了解它的禁忌。

避开它的“死对头”,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

把这篇文章转发给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吧,多一个人知道,就少一份健康风险。

祝大家都能吃得健康,养出好身体!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养生知识,不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特殊健康状况,请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欢迎光临 天易健康 www.tyj.ltd 伯温智慧养生院 (https://tyj.ltd/)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