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地名就像一个渡口,沿着往上游走,就会到达一处水草丰美的河岸;有人说,地名像秋天的一棵老树,喊一声,就会掉下一片片金黄的故事;还有人说,地名就像一块活化石,记录人类对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事物的认识过程,及人类的发展与变迁。文成,这个以刘基谥号命名的县城,更是记录了地域文化与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文成地处温州西南部,建县时间不早,于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谥号作县名。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文成因此得名。
文成县域面积1292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总人口40.24万。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虽然在泱泱中国的版图上毫不起眼,但这里是被明朝明武宗追赠为帝师王佐刘基的故里,是一代名相富弼的祖籍地,是新闻泰斗赵超构的诞生地,是刘英、粟裕和红军挺进师浴血奋战的革命根据地,是一个独具人文魅力的中国著名侨乡。
这里不仅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天下福地,还是一处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24%,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号称“天下第一氧吧”。境内拥有号称“神州第一高瀑”单级落差207米的百丈漈百丈飞瀑、有铜铃山森林公园的“壶穴奇观”、还有饱经沧桑的国家文保单位刘基庙(墓)、民情风情浓郁的龙麒源、古老浪漫的红枫古道以及蜿蜒浩荡的黄金水道飞云江,一处处生态景观,流光溢彩,驰名遐迩。
从历史看,文成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县城。近年来,地名文化得到重视,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办要求,文成西坑畲族镇、玉壶镇2个古镇,朱川村、东方村2个古村,南田山1个重要地名及公阳街、大峃街、龙川街、玉壶街4条古街列入保护名录, 进一步促进文成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成众多的地名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田。南田原属青田县,1948年划归文成。地名以地处县城之南,田地平坦广阔而得名。《南田山志》载:“兹山在县南万峰之为峻极而绝峨之上,乃有沃壤百里,平畴千顷,锡名南田。”
南田山是文成被列入保护名录的一个重要地名,有南田福地之称。据宋《太平寰宇记》称“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葱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
南田最厚重的村子要数武阳村,此村是刘基的出生地。村名是以村前田垟多雾,古名雾垟(垟在方言指田),后变为方言谐音“武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续青田县志》载为“武垟”。
另有一种说法,武阳一称来自刘基五世祖刘集之梦。据《南田山志》载:南宋武僖王刘世光之孙刘集欲迁“祷于丽阳山神,梦见执羊头而舞者。旋游南田山,上岭至一处问路,或告曰武阳,恍然悟梦所示’舞羊’,遂自丽水竹洲迁居此”。
武阳因刘基声名远播。刘基不仅是明朝开国元勋,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百战奇略》、《郁离子》等。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其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有“王佐”、“帝师”和“千古人豪”之美誉。现刘基故里有积淀丰富的人文景观:盘谷亭、辞岭亭、武阳亭、石圃山、刘基故居、天葬坟、刘基庙墓等。如今,刘基是文成对外宣传最响亮的金字招牌。南田也正靠着“刘伯温故里”这个“招牌”成功晋级为国家5A级景区。
在文成与南田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是梧溪村。梧溪原为语溪,清乾隆年间的《古齐富氏族谱》中记载:南田之山其南二十里,有泉汇为溪,水声涓涓沥沥,如人相语,得名“语溪”。因行书与“浯”字形相似,又因水而意易为“浯溪”。此地1948年前属青田县八都,1929年青田县在此设置邮代所,邮柜上误写为“梧溪邮柜”,故遂而沿用“梧”字至今。
梧溪是北宋名相富弼后裔最大的聚居地,古韵悠远。据《富氏宗谱》载:“富氏第12世宁咸淳进士应高公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自南田泉谷始迁梧溪。”建村已逾727年。
梧溪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县内屈指可数的两大名人,明代开国元勋刘基和著名杂文大家赵超构,都与这个村子有着深厚渊源。刘基家族与富弼后裔有着多代姻亲关系,如刘基的母亲、夫人、儿媳皆出自富家。
梧溪也是赵超构的外婆家及出生地。赵超构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南京《朝报》、重庆《新民报》主笔,上海《新民晚报》社长兼总编辑等。1944年,曾作为《新民报》特派员参加中外记者访问团至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接见,后著《延安一月》,成为中国记者第一部反映延安岁月的力作。赵超构曾用笔名“林放”进行写作,一生写下新闻性杂文万余篇,留下400万字的作品。一生曾获毛泽东七次接见,并被誉为“新闻界泰斗”。著有《未晚读》《世象杂谈》《林放杂文选》等。
梧溪村底蕴深厚,现村中仍保留有富相国祠、南阳富宅、文昌阁、石马坟等一大批文保单位。梧溪村所处的西坑畲族镇是文成被列入地名保护名录的古镇之一。
玉壶镇地处文成县东北部玉泉溪流域,旧属瑞安县五十都,1948年划归文成县管辖。地名以地貌“腹大口小”似壶,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得名。境内群山逶迤,峰峦叠障,溪流曲折,翠竹满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
玉壶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全镇旅外侨胞多达5万余人,分布在欧洲、中北美等3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担任华侨社团副会长以上职务有600多人,素有“侨领之乡”之称。因其具有独特深厚的侨乡文化,2016年,玉壶镇成为中国第五个、浙江首个“国际慢城”。
抗战时期,玉壶曾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中美合作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和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合作建立的战时跨国情报机构,目的是为了共同打击日本。从1944年8月开始,到抗战结束,玉壶中美合作所共办了四期,受训人员约3000人。受训人员大多是国民党从“忠义救国军”选送来的官兵。经过短期训练之后,即装备最新式的现代化武装,成为全国最精锐的部队与日军进行作战。抗战中,他们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016年,旅居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根据玉壶中美合作所创作了《劳燕》一书。此书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通过此书,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玉壶这个地方。现玉壶还保留有中美合作所学员宿舍一处。
玉壶镇与玉壶街是文成被列入地名保护名录的古镇与古街之一。
公阳是文成十七个古乡镇之一。地处文成县境东南,旧属瑞安县嘉屿乡五十三都。1948年,划归文成县管辖。公阳是根据郭公祠而来。据《瑞安县志》载,郭公为唐末人,系郭令公裔孙,公元907年时任闽太守郭公避乱徙居于此,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就定居下来。他带领民众开垦田地,筑路建桥,为防贼寇,率众立屯堡,建雷公寨。一次贼寇来袭,他率郭家及其他民众抗击贼寇,并将其击退。后殁于此。乡人立祠纪念,祠名“郭公祠”,并命此地名为“郭公垟”。后为了便写易记,简称:公阳。
公阳是一个人才辈出、人杰地灵的地方。南宋年间出过县令叶嗣叔;元末明初出过孝子叶贯道;明朝出过名儒叶葵、叶蕃,礼部郎中叶鼎;清朝出过武显将军陈步云;近代又出过一代太极宗师叶大密等。
近年,文成重视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挖掘和保护,着手进行叶大密武学传承、挖掘和弘扬工作,并提出了“文有刘伯温,武有叶大密”的宣传口号。
大峃街位于文成县城大峃镇,大峃原为沙洲,初名大鹤,以地形似飞鹤而得名。后根据本地山上多大石的地貌特征,改成方言谐音的大峃。
大峃街街道从苔湖头至林店尾,全长1580米,阔6至12米,混礙土路面。因位于大峃镇集市中心,又是最早的一条街道,故名大峃街。原沿街两侧有文成影剧院、文成酒家、文成中学、县财税局等单位及各类商店,是镇内商业和集市较繁荣的街道。
大峃街是文成被列入地名保护名录的4条古街之一。
龙川街位于龙川村故名。龙川村位于文成县县城西翼,面临四面峰,背靠眠牛岗,因村内有一条龙溪穿村而过,村前村后的山脉延伸似双龙盘旋,故得“龙川”。龙川老街创建于明清时期,街道横跨龙川上、中、下三村,全长共有450余米,宽约2-3米。街道两侧大多为江南传统商居两用木构楼房,一般下层前为商铺,后为灶间,上层做起居室。楼下商铺店堂板可上可卸;楼上临街木格窗棂可开可闭,一些讲究的商家还在店堂门面的柱头、雀替上雕刻花草鸟兽。老街中富商达官的古民居也不在少数,单从村民们随口叫的“旗杆邸”、“石门台”、“文元屋”、“三官邸”便可知道这些老屋身家不凡。
抗战时期,龙川还是省部分机关单位及学校的避风港。1942年,杭州沦陷后,为避战乱,沦陷区的学校及机关均疏散、搬迁至偏僻山区。浙江省财政厅、英士大学、盐务局、民国三十三军团、浙东第三临时中学等机构陆续迁往龙川。当时国民党三十三军团与部分机关人员曾在龙川老街内的“文元屋”与“石门台”居住。
珊溪是一个古镇,历来名称多变,从都到溪几经变化,明、清及民国初属瑞安县义翔乡、嘉义乡五十五都,民国十九年(1930)称嘉义区杉溪里。1948年,划归文成县管辖,之后改称珊溪,沿用至今。
珊溪镇位于飞云江中游。飞云江为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本名罗阳江,以在大罗山之阳而得名。三国孙吴置县时,并以此作县名。亦名安阳江、安固江、瑞安江,皆以历代之县名得名。因瑞安县有飞云关,后遂改名飞云江。
飞云江发源于景宁和泰顺两县交界处的洞宫山白云尖北麓,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252平方公里。水流由西向东,单独流入东海,属山溪性强潮河流。作为珊溪的母亲河,飞云江世代江水悠悠,一年四季烟波浩渺,白鹭腾飞,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从唐末起,珊溪就是飞云江掌上的一颗明珠,《飞云江志》说:“唐末天复四年(904)瑞安港水运抵达百丈口。”至清末民国时期,珊溪成为瑞安、平阳、泰顺及寿宁一带的货物集散中心,商业繁华。镇上原有一条商业老街,从街头至街尾,约有一千多米长,一路都是店铺,非常热闹。飞云江还是温州700万人饮水水源地,因此文成有“温州后花园”与“大水缸”之称。
珊溪又是革命热土,1935年11月,红军挺进师攻克珊溪镇,刘英、粟裕等召开临时省委会议,确定以瑞平泰3县之间的珊溪为枢纽,向东北和东南发展的游击战略部署。
现珊溪镇为国家重点工程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革命老区镇。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现保留有鲤鱼山古遗址、碗岗山古窑址、珊溪老街、刘英纪念馆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朱川村位于珊溪镇西南侧,文泰公路穿村而过。朱川原名朱坑头,因地处一条小溪坑的源头,明嘉靖年间朱姓人自稽垟迁此开基,故名朱坑,地名朱坑头。1912年当地办村校时,因嫌地名中“坑”字不雅遂改用同义“川”字,定校名为朱川小学,并移用作村名。
朱川旧属瑞安和泰顺,1948年划归文成县管辖。境内群峰罗列,绝壑幽泉。由于此地山峦叠翠、环境清幽,明嘉靖元年(1522),朱姓族人由稽垟迁移至此,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近500年来,朱姓族人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朱川历经百年沧桑后,现村子仍保留着古树群、古建筑及传统手工艺等。
朱川村是文成被列入地名保护名录的2个古村落之一。
东方村地处飞云江支流平和溪中段,村名原为方源、方坑,后与东坑下合并,各取两村首字组名为东方村。该村历史悠久,拥有众多文物古迹,有建于明隆庆年间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坑太阴宫”、清同治年间的“翁氏宗祠”和清光绪年间的“贡士府第”等。
东方村风景秀丽,远望层峦起伏,山势巍峨。近看楼台亭阁,相映成趣。村庄依山傍水风光旑旎,风情别致,是个极富魅力的好去处。东方村历史上有名的景观有:泗亭松风、东峡玉泉、叠石木樨,石井喷花、白漈瀑布等十二奇景。在这里可赏云海佛光,看流泉飞瀑,是一个“有山皆入画,无水不成诗”的风景胜地。
东方村是文成被列入地名保护名录的2个古村落之一。
铜铃山镇位于文成县西部,是文成县通过区划调整所设立的一个镇。境内拥有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着上万亩的原始次生林,为浙南保存最好的原始阔叶林。因境内有一巨崖形似“铜铃”,而得名。公园内有铜铃峡、铜铃寨、小瑶池、原始丛林、胜川桃溪五大景区,共150多处景点。
其中要以铜铃山峡中十二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深潭最为著名。这些神态各异、大小不等、口小肚大的潭穴形似酒埕,共十二处,当地百姓称其为“十二埕”。此“十二埕”地质奇观,举世罕见,被中国风景专家、北大教授谢凝高誉为“壶穴奇观,华夏一绝”;著名水文地质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土陈梦雄则认为“铜铃山的风光可与九寨沟相媲美”。
2007年,以铜铃山峡为核心的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近年,游客迎来送往,成为旅游胜地,
百丈漈位于百丈漈镇篁庄水口。旧属青田,1948年划归文成。境内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据光绪六年(1880)《青田县志》载:“南田福地。下有黄庄楼,百丈漈”。百丈漈以瀑雄、潭多、峰秀及人文景观众多著称。“悬崖峭壁使人惊,百斛长空抛水晶,六月不辞飞霜雪,三冬更有怒雷鸣。”这是刘基当年观看百丈漈瀑布后所作的七言绝句。
宋代诗人方翥游百丈漈时,也曾留下诗句:“断崖日夕自撞舂,未近先看气象雄。万壑不停雷隐隐,一川长觉雨蒙蒙。”
百丈漈为三折瀑布,最高瀑有207米,瀑布从悬崖绝壁倾泻而下,水天相接,雪雾齐飞,滚珠泻玉,烟虹变幻,瀑声雷惊十里之外,成旷世奇观,远看宛如天上银河,飞流直下,十分壮观。二漈以深著称,三漈以宽著称。总落差287米,折合鲁班尺约为100余尺。故传“头漈百丈高,二漈百丈深,三漈百丈阔”,因名百丈,“漈”是方言中瀑布的意思。
2013年,百丈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单体落差最高的瀑布”,因此,素有“中国第一高瀑”之称。如今,百丈漈已成国内观瀑旅游胜地。
除优美的自然风景外,百丈漈还有上、下石庄等人文丰厚的历史古村。近年乡村旅游经营得风风火火,古村落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休闲观光。
文成地名故事还有很多,每一处都有其内涵与文化。每一个地名都是当地历史的见证者与活化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们的存在,不但记录着城市、山川、地理等自然元素的历史变迁,也反映城市功能的变化轨迹。正因如此,地名的记忆让每一处地方都变得鲜活起来,让每一处地方都充满了历史文化感。